滇商新闻
受访人职务:昆明德胜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昆明市工商联副主席、昆明市个体私营协会会长
受访理由:“时代滇商·2024最具创新商业模式”入选单位
从外企白领到餐饮女王,陈誌的人生轨迹因何转变?
从3个分店到57家门店,德胜桥豆花米线的扩张之路充满传奇色彩。
她是如何把握市场机遇,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?
在传承与创新之间,她如何在“昆明老字号”找到这个平衡点?
初入职场,世纪之交毕业进外企
20
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才华,成功进入一家外资电器企业,成为了一名销售人员。任务是向各个商场推销松下的电冰箱、电视机、微波炉、电饭煲等家电产品。
她清晰地记得,自己合作的第一家客户是当时昆明非常高端的商场 —— 樱花购物中心。
她性格开朗,善于与人沟通,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,在销售领域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。
“我当时就一个想法,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买一套房子,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。” 陈誌回忆起那段时光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为了实现这个梦想,她不辞辛劳,日夜奔波。
每一次成功的推销,每一笔订单的签订,都让她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。
在这家企业工作的6年时间,陈誌不断挑战自我,超越自我。
她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课程,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销售技巧。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销售新手,逐渐成长为团队中的中流砥柱。
她的业绩逐年攀升,工资也水涨船高。到2005年,工资已能拿到将近7000块,这在当时算挺高的了。
她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智慧,终于在西华小区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。
那一刻,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。
刚入职场不久,陈誌的证件照
喜结良缘,投身餐饮迎接新挑战
20
德胜桥豆花米线始创于1984年,在昆明小有名气。
创始人杨大妈是一位勤劳善良、技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人。杨大妈每天骑着三轮车,在德胜桥边售卖豆花米线,靠着这一碗碗美味的米线,养活了一家人。
结婚后,杨大妈年事已高,家族中的兄弟姐妹都已各有各的工作。
但杨大妈却坚信,家族的美食传承不能断,她看中了陈誌的勤劳、坚韧和责任心,希望她能肩负起这份重任。
陈誌陷入了沉思。一边是自己辛苦打拼多年、稳定且高薪的外企工作,另一边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餐饮创业之路。
她深知,一旦选择了后者,就意味着要放弃现有的舒适生活,重新开始。
“我不能让这么好的传统美食在我手中消失,我要把它传承下去,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美味。” 陈誌下定决心,毅然辞去了松下电器的工作,全身心投入到德胜桥豆花米线的经营中。
2006年,陈誌以普通员工的身份进入德胜桥豆花米线工作。每天清晨,当城市还在沉睡,她就已经起床,匆匆赶往德胜桥老店。
6点15分,她准时到达店里,迎接她的是一天繁忙而琐碎的工作。
“我知道,只有从基层做起,才能真正了解这个行业,才能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。” 陈誌说。
在食材采购方面,她更是亲力亲为。每天,她开着微型车,穿梭于昆明的各个菜市场之间。她需要将新鲜的食材配送到当时的3个店。
她仔细挑选每一把韭菜、每一棵葱花、每一束香菜,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品质。
她会与供应商讨价还价,力求以最合理的价格采购到最好的食材。
回到店里,她又投入到紧张的制作工作中。
她认真学习豆花米线的制作工艺,从米线的发酵、蒸煮,到豆花的制作、调料的调配,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。她不断尝试,力求还原出最正宗的味道。
在陈誌的精心打理下,2009年4月7日,昆明德胜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。
现在,陈誌偶尔也会到店上客串一次服务员
创新发展:豆花米线“变身”名小吃
随
2012年,陈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 —— 将德胜桥豆花米线从单一的产品模式转变为云南小吃的集合店。
她认为,云南美食丰富多样,各具特色,将这些美食汇聚一堂,既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,又能展现云南美食文化的魅力。
于是,她带领团队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小吃,如豆面汤圆、木瓜水、小锅米线、过桥米线等,经过改良和创新,使其口感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。
云南成全食品有限公司
2015年,公司确定发展路线,以 “米线集团” 视野进行战略布局,着眼于推动米线行业的发展。企业以 “传播云南米线小吃文化” 为己任,致力于打造 “云南小吃博物馆”。
目前,德胜桥豆花米线共有门店57家,已形成6个体系107个品种的特色小吃,成为昆明名副其实的特色小吃荟萃园,全年营业额过亿元。
在产品创新的同时,陈誌还注重品牌形象的提升和经营模式的创新。她邀请专业的设计团队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和包装,设计了全新的 logo和店面形象,使其更加时尚、现代,富有吸引力。
她还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,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活动。她推出了外卖服务,与各大外卖平台合作,让顾客在家就能品尝到美味的德胜桥豆花米线。
“现在是互联网时代,我们要借助这个平台,让更多的人了解德胜桥豆花米线。” 陈誌说。
德胜桥门店装修风格和品类非常有特色
省外拓展:贵阳、上海店先后折戟
德
2018年,陈誌带领团队踏上了拓展省外市场的征程。她首先选择了贵州作为突破口,在贵阳开设了第一家省外门店。
开业初期,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。贵州的饮食文化与云南有所不同,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也存在差异。
为了适应当地市场,陈誌带领团队深入调研,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需求,对产品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。
他们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,增加了一些适合贵州人口味的菜品,如酸汤系列米线等。
同时,他们还注重店面的选址和装修,选择在人流量较大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附近开设门店,打造舒适、温馨的用餐环境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贵州门店逐渐走上正轨,生意日益火爆。这一成功给了陈誌极大的信心,她决定继续扩大省外市场的布局。
她将目光投向了上海,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然而,上海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,消费者对美食的要求也更加挑剔。陈誌深知,要在上海立足,必须打造出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。
她带领团队精心策划,2021年9月,投资了近200万在上海同时开设两家店。两个门店不仅在装修上独具特色,融入了云南的民族元素,营造出浓郁的异域风情,还在产品上进行了大胆创新。
他们推出了一系列高端定制化的米线套餐,选用上等的食材,搭配精美的餐具,为顾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用餐体验。
此外,他们还注重服务品质的提升,加强员工培训,提高服务水平,力求让每一位顾客都感受到家的温暖。
然而,拓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
2020年,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餐饮行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,再加之2022年3月底上海因为疫情采取封控措施。
陈誌在贵阳和上海的门店都未能幸免,仅2022年第二季度,上海店就累计亏损700多万元。
德胜桥在上海开业时,公众号海报和门店实景
心怀大爱,善举之光温暖全社会
省
多年来,她踊跃投身于各类公益活动,在敬老爱老、捐资助学、扶贫帮困等诸多方面不遗余力,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公司无偿出资,在宜良精心建成了一座占地1600平方米的老人文化活动中心,为老人们构筑起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;购置交通车辆,赠予昆明市五华区残疾人艺术团,助力他们的艺术之旅更加顺畅;将大量生活必需品送往云南省九个特困山区县,为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的希望。
在2020年疫情肆虐之际,同星桥食品有限公司毅然捐赠富民交警支队方便过桥米线,为抗疫一线人员提供物资保障;2021年,又分别向富民县款庄、大理漾濞地震灾区捐赠方便过桥米线,以实际行动支援受灾地区。
不仅如此,她还以志愿者的身份,积极号召员工为彝良地震灾区贡献力量,同时承担起为全国志愿者捐向灾区的药品衣服进行义务中转的重任。
近年来,德胜桥豆花米线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高达500万元。
陈誌常说:“大家都面临诸多不易,我们企业理应承担一份社会责任,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。”
感恩
公益活动,一直在路上
一路前行:“安全”、“地道”两翼同助力
在
公司及个人先后荣获 “国家工商总局非公党建工作联系点”、“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“云南省青年文明号”、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联系示范点”、“云南省最美个体工商户先进党支部”、“诚信经营工商户”、“优秀党员经营户”、“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”、“昆明市五一劳动奖章” 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荣誉称号。
对于未来,陈誌满怀壮志豪情,心中勾勒出一幅更为宏伟壮丽的蓝图。她立志将德胜桥豆花米线雕琢成一家在颇具影响力的餐饮企业。
她坚持如炮制药材般严谨细致的态度去制作食品,全力确保食品安全,力求每一碗豆花米线都能精准还原地道口味。
与此同时,她将持续推动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,不断提升品牌的形象与知名度。
她还积极寻求与各方的深度合作,大力推动云南美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。她期望借助美食这一桥梁,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云南。
Q&
A问答
Q
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品牌意识的?
A
准确来说是2009年。当时我们成为了盘龙区的优秀企业代表,区委书记和区长就跟我们说应该创立品牌。之前我们一直是个体工商户,从那之后我们就建立了公司。建了公司后,随着不断学习和眼界的开阔,我们对品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。
Q
在工作过程中,您遇到过哪些印象特别深刻的事?
A
太多了,比如说我们以前在花市对面有个店,开了好几年,生意一直很好。但是后来房东觉得租金低了,到期就不租给我们了,当时真的特别无奈,毕竟我们在那里投入了很多心血。
还有一次,我们的店长突然打电话说值班的叔叔出现意外,我当时都懵了,因为我自己也年轻,没经历过这种事。不过我还是很快冷静下来,第一时间请了律师,报了警,后来也妥善处理了这件事。
从那以后,我们就特别重视员工的保险,给每个员工都买了高额的商业保险,就是希望能给员工多一份保障。
Q
您怎么处理和员工的关系?
A
坚持以诚心聚人心,以人心聚力量,大力营造了和谐共荣、如家温暖的企业文化。
我对企业的中高层都分配了相应的股权,让他们从企业雇佣者转变为所有者,大家一齐共同管理企业、共享发展红利。
2011年,一位员工要做心脏手术,我发动全体员工捐款捐物帮助其完成治疗;为每位员工购买意外伤害险、社保等,每月发放劳保生活用品;每年坚持组织员工进行体检;成立“企业大家庭”开展互帮互助等工作。
Q
您希望把德胜桥做成一家怎样的企业?
A
成为一家百年老店,这是我的长远规划。虽然我可能活不到2083年,但我希望企业能一直传承下去。我们的企业宗旨就是要做良心食品,我经常跟团队说,我们要坚守食品安全底线,不管怎么样,要让老百姓吃到放心的米线。
众口难调,我们不敢保证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的米线好吃,但我们一定要保证安全。我们会继续努力,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,让德胜桥在未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好。
Q
贵公司此次入选“时代滇商·最具创新商业模式”,您怎么看?
A
这既是对我们企业的一种嘉奖,也是一种鞭策。现在全国40年以上的企业本来就不多了,能得到这个荣誉,说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,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。
推荐文章